进村便是一条直通太湖的寒山港,小小的渡口在村头迎接着四方的来客,当年王鏊宰相进出村,就是在这儿上下船。村里的渔民也是从这里出发打渔。寒谷渡上建有廊亭,可供遮风挡雨。
渡口亭子上的风帆隐现的匾额,原来这里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太湖的船影。寒山港边的石板路是村内的主干道——紫石街,青石板铺就的石板路,时而宽阔,时而狭窄,仅容两人相向而行,古巷幽深。
怀德堂
怀德堂原为明代大学士王鏊后裔旧宅,后归袁氏。据传该堂是用建造惠和堂后剩余的建材所建。道光二年重新修葺,又名“觉庐”。
怀德堂内展示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各种民间古玩和珍贵古湖石,还有许多毛主席像章和红宝书。楼外小院,古朴典雅,以宋花石纲遗物“瑞芝朵云峰”为最,是陆巷古村的民俗风情园。而灶间的壁灶使人大开眼界,现今实属古稀之物。
怀德堂为家麟堂旧址,收藏馆陈列有各式古董家具,尤其“灵璧石”“英石”“太湖石”三石为胜。屋前蟹眼天井,隐藏古泉设计巧妙,后佛楼、厨房,尤以“壁灶”“佛像”“碑刻”为怀德堂三宝。
怀德堂的后厅,假山亭台,小乔池水,显得颇为精致紧凑。
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的白玉方糕,红豆馅料香味扑鼻,糯米入口有嚼劲,咬上一口,满嘴香甜,不粘牙也不腻,据说也是百年老店了。
怀古堂
怀古堂又称王家祠堂,原为明代王鏊家族宗祠,历经百年沧桑已经破败不堪。现为张姓人士所有,经过精心修缮,恢复了当年的规模,内有前院、上院、粒园、聚仙厅、楠木厅等景观。
惠和堂
想不到陆巷竟然名人辈出,南宋有了著名的词人、文学家、南宋宰相叶梦得;明代有了苏州著名的阁老、明代宰相王鏊;终明清两代,一位状元,一位探花,十一位进士,四十六名举人。正七品以上官员232人,近代出了四名中科院院士,160多名正副教授,人才之多,以一村之力冠绝全国,被称为“宰相故里、进士之乡、院士摇篮、教授之村”。一幅对联犹显大气自豪:“宰相状元进士第,教授博士院士乡”。
出自陆巷的明代宰相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惠和堂内的一幅对联颇有些气势:“著述千篇遗后世海内文章第一,辅佐三朝匡社稷山中宰相无双”。
据说王鳌归隐山林,拜访的宾客达官贵人络绎不绝,来往的车轮竟然在青石板路上压出了深深的两道辙痕来。
惠和堂又名“宰相府”,是一座明基清建的大型厅堂建筑,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其建筑规模恢弘,主建筑深五进,门楼、大厅、堂楼、客厅、花厅、书楼等一应俱全。堂中砖雕、木刻及堂匾等均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古时江南官宦宅邸的代表。
惠和堂大厅为古代官宦人家跪接朝廷圣旨,迎接达官贵人和家中红白大事所用。其厅规模宏大,器宇轩昂,梁架架构,用料粗壮,制作精湛,且大都为楠木,均系明式。大厅正中有王鏊的塑像,其时为明正德初宰相,取自北京故宫博物馆。惠和堂立柱上的对联发人思:“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读书。”
水色山光皆画本,花香鸟语总诗情,一池碧水,一座石桥,一座水榭,满眼一片绿色。惠和堂后花园不算很大,倒也幽雅精致,亭子叫寒翠亭。
惠和堂是《桔子红了》的拍摄主场地,惠和堂出门的后山,还是茂密的橘林。一到金秋时节,便挂满枝头,宛若金灿灿的灯笼树。
寒山港的水直通太湖。
春露浥朝花, 秋波浸晚霞,夕阳西下,晚霞落满了天,山前灯火欲黄昏,白鹭声里数家村,古村陆巷褪去一天的喧嚣,捕鱼归来的小舟正赶着靠岸归家,连忙碌的白鹭也收了翅膀回到了莲池巢中,岁月静好,时光悠悠,一切都是不紧不慢的样子。
村口不远处,太湖边,守溪亭映照在红霞之中,湖内接天的荷叶依旧碧绿,只是映日的荷花已经凋零。不过没有关系,化作春泥更护花,只是静待另一季的花开!
人家隐隐烟中有,
帆影依依天外无。
仰仰两间双短鬓,
往来千古一一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