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店越開越多,買葯越來越方便,咱們老百姓家里也會備些常用葯,腸胃不適、感冒鼻塞等問題一般都想着自己解決,因為上醫院太麻煩了。
一個小葯箱,帶來滿滿的安全感。
然而,最近一期的葯品抽檢結果卻讓不少人擔憂起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多批次常用葯不合格
從《廣東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葯品抽查檢驗信息的通告》中獲悉,4月26日,廣東省葯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了2021年第1期的葯品抽檢公告,其中有5個品種5批次檢驗不符合規定,包括阿莫西林、黃連上清片、金蓮花膠囊、諾氟沙星等常用葯。
此次抽檢涉及38個葯品生產企業、492個葯品經營企業和160個醫療機構的797個品種、共1863批次葯品。據了解,省葯品監管局要求相關企業和單位對檢驗不合格葯品采取暫停銷售使用、召回等風險控制措施,同時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組織對生產企業和被抽樣單位生產銷售假劣葯品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無獨有偶,4月22日,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於《雲南省葯品監督管理局發布2021年第1期不合格葯品質量》的公告,此次公告中,有7個批次的葯品檢驗不符合標准,其中包括不少家庭常備的:三七粉、天麻粉、川貝母等。
4月12日,福建省葯監局發布通告,在2021年第1期葯品抽檢中,有高達55批次葯品不合格,其中包括風寒感冒顆粒、阿莫西林膠囊、金銀花、小通草、車前草等常見葯品。
一次次抽檢結果挑動着消費者的心,如何買到放心葯,成為需要關注的問題。
二、如何判斷葯物是否變質?
葯品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每個家庭中多多少少都會備有傷風感冒、發燒止痛、維生素等葯品,有些葯品可能一、兩年都不會用到,不少人平日沒有留意,等應急的時候才發現,怎么買的葯都變色了?
葯物中也包括食品類,也會存在保質期,即使沒有開封,陽光、溫度、濕度等因素也會讓保質期縮短。那么在購買和使用葯物時,如何判斷葯品即使在保質期內,也出現變質呢?不同類型的葯,有不同的辨別方法。
葯片:出現變色、松散、粘連、糖衣開裂等改變,代表葯片可能因環境影響產生氧化了,此時服葯葯效達不到,有時還可能會出現毒副作用;
膠囊:膠囊是保護葯物中有效成分的保護膜,如果外衣出現發黏、破裂,一般就是過期了,不宜服用;
大瓶液體葯物:如糖漿、紅花油等,如果出現分層、沉淀、異味,則可能是變質了,不可繼續使用或服用;
膏葯等外用葯:無論是何種葯膏,開封後盡量在3~6個月使用完,膏葯容易揮發,氧化後的葯物味道變淡,葯效也會大打折扣;
中葯:中葯保存時間過長或密封不當,可能會出現發霉、蟲蛀、潮濕、泛油、氣味散失等情況,此類中葯不建議繼續使用了。
三、購葯、用葯注意什么?
很多人知道生病就要去買葯,但面對葯店里琳琅滿目的產品,往往一頭霧水。對於品質參差不齊的葯品,怎樣才能選到品質最佳的葯物呢?其實購葯只需記住一個口則:“一選、二看、三注意”
一選——辨清自己的病情再選葯,無法辨清就要找醫生就診;
二看——查看葯品包裝和說明書,看清成分和主治病症、用法、用量以及副作用等信息,最重要是看包裝上是否印有“國葯准字號”;
三注意——注意選購葯品的適量性、對症性、實用性,不要盲目相信進口葯、高價葯。
臨床上,不少老人、孩子因用葯過量或亂用葯而被送入急診,中國葯學會副理事長丁麗霞提醒,老人小孩兩大群體長期存在用葯誤區,在這些方面一定要注意。
1.老人用葯
很多老人容易道聽途說,聽到某種葯起效快或預防效果好,馬上就擅自換葯,不聽醫生言。錯誤用葯不僅會延誤治療,嚴重時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老人用葯多以慢性病為主,而慢性病用葯一定不可隨意減少用量或停葯,一時的感覺良好,可能會反復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2.小孩用葯
很多是家長過分擔心孩子病情,比如感冒發燒,就會選擇“吊水”或者成人葯物減量給孩子服用。
兒童各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肝腎功能相對較弱,解毒功能也差,隨意使用成年人葯物和葯量,並不是明智之舉,嚴重可造成急性葯物肝衰竭。北京協和醫院張繼春葯師表示,用葯要嚴格遵循“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輸液”的原則,更不能給小孩吃成年人葯。
總而言之,消費者在購買葯物時應根據病情對症下葯,不要盲目跟風,選擇葯品前最好咨詢醫生或葯師,買到正確的合格葯品。
參考資料:
[1]廣東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葯品抽查檢驗信息的通告2021年第1期,2021-04-26
[2]雲南省葯品監督管理局發布2021年第1期不合格葯品質量公告,2021-04-22
[3]福建省葯品質量通告(2021年第1期,總第82期),2021-04-12
[4]安全用葯|注意!購葯用葯時,這些誤區您得當心.廣東葯監 .2018-11-0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